但讲好群众话,说好大白话,非一日之功。
考试当天按要求提前到达考点,留足进入考点考场身份验证和安检的时间。和教育小微一起来看——一考生应如何规划赴考行程?考前,请考生认真阅读、仔细核对考试时间、考点信息、考生须知等内容。
考生和家长如还有其他具体问题,可向当地的考试机构及考点学校咨询。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如携带手机等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进入考场,无论使用与否,均将认定为考试作弊。手机最好在赴考前提前存放好,也可在进入考点前交给带队老师及家长,或按照考点规定要求存放。同时,应根据当地的天气情况,注意增减衣物。考前尽量减少聚集和流动,不去人员密集场所。
九网上关于高考的信息很多,如何辨别真伪?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和互联网平台开展了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网标识专项行动,请考生和家长认准官方网站、官方账号,涉高考信息以官方发布的为准,不要相信各类非官方宣传及承诺,以免上当受骗。同时,还要注意检查是否带齐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规定的考试用品。青年群体蕴含着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的无穷力量,只有青年深度参与,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更加公平、平等和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努力参与不同文明交流对话,通过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青年学生汉语桥夏令营等活动,借助海外孔子学院、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亚非青年联欢节、国际青年领袖对话、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等不同形式的交流互鉴平台,开展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不断扩大青年的影响力、传播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敢于奋斗担当,展现青春活力,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青年是最活跃、最具创新力的群体。新时代青年要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积极进取,早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各国青年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方向,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当今世界,全球联动合作越来越紧密,国际交往越来越深化,人类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共同利益和危机挑战,如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粮食危机等,这些涉及全球和平与发展以及人类文明进步的解决方案和全球治理之道将落在青年一代的肩上。
勇于创新,主动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复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中亚留学生,鼓励他们为推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作出自己的贡献。携手世界青年,汇聚青春合力,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者青年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奋斗是青春的底色,行动是最好的传承,实干是磅礴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们在迈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的关键历史节点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指明了方向。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之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堪称文化地标、文化殿堂的两家国字号机构——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的标志性文化工程,是新时代文化使命的重要见证。这五个突出特性贯通了历史和现代,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整体特征,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文化特性、中华文明精神的全面把握,站在中国式现代化角度对创造新文化进行深邃思考和宏伟擘画,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始终重视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谋划,并审时度势,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不断作出新的判断、新的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价值观维度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因而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底气和动力。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肥沃土壤,也为其开花结果提供了源头活水。另一方面,中华文明涵养了马克思主义赖以扎根生长的文化沃土,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来自异国他乡的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牢牢扎根并繁荣兴盛。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就开始探索一条中国文化建设的新道路,力图融合东西文化的精华,建构中国新文化。要完成这一课题,必须从历史走向未来,在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的基础上继承弘扬和创新。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力量激活了古老的华夏文明,赓续千年的中华文脉得以再度青春化。
我们要系统研究中华文明发展史,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程,读懂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从中汲取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和价值精髓,进而走向未来、开拓创新。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努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开辟了守正创新、固本开新的文化发展新境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指引。这五个突出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课题。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理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担负起反对封建文化、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历史使命,代表了中国崭新的文化力量和文化方向,推动中华文明进入前所未有的革新发展进程。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也在党。遇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文明打开了创新空间,一步步焕发生机。
必须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融通汇合的理论结晶,正是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的最大成果,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能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只有植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可以说正是这种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宏阔辽远的历史纵深,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因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为指引,坚持党的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汇聚起文化文明的力量。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百年结合史来看,二者是互相成就的关系,是生命共同体。两个结合科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因此,只有植根于五千多年文明的文化沃土,才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为世界文明史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家版本馆建设的初心宗旨就是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切创造,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党的政治文化、军事思想、外交思想等,都属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遇到马克思主义之前,中华文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受重大挫折。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还要在新时代从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辉煌,创造新的文明形态。必须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